我的一位学员向我倾诉了他的苦恼: 商学院
这位学员是一个生产型企业的老总,主营螺钉螺帽业务。创业至今,他一共对这个厂投资了2亿元,看起来也确实经营得不错: 燊虹国
3年间,他们的销售收入从8000万元飙升到1.3亿元,今年更是高达2亿元,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50%。3年来企业员工增加了300多人,厂房也从3间扩建到6间。眼瞧着企业做得越来越大,三条生产线马不停蹄地日夜生产。 燊虹国
为此,老板忙得一塌糊涂,每天早上7点半第一个进办公室,晚上9点半员工下班后才能吃上一口热饭,晚上12点睡觉前还要再回工厂转上一圈。鸡叫忙到狗叫,可是一点都不敢含糊。 互联网
忙忙碌碌中到了年底,大家都等着丰厚的奖金,岂料老板仔细一盘点,这才发现公司根本没有利润,怎么兑现管理人员的年终奖金?
王益坡
面对这“突如其来”的亏损,老总顿时就懵了。情急之下,他翻开账本找问题出在哪,可仔细一查,每个月的报表都非常漂亮,高达25%的利润率十分诱人。 季晨浩
那么,钱呢?
燊虹
听完这位老总介绍的状况,我猜想,可能企业正处于扩张期间,所以现金流比较紧张,都拿出去建渠道和品牌了。仔细一问,企业也没有投入广告,渠道上也没有太大的花销。 品牌孵化
为了更全面细致地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的顾问团队下到企业去帮他做资产核查,这才发现症结出在2个关键问题上:
第一,会计代理记账。
当我们想找财务总监了解具体账目问题时,老板告诉我们:别找了,我们根本没有财务部!一直以来,他们请了一家代理记账公司为他们公司处理报税问题,会计就是他的爱人。也就是说,这么大一家公司,连一个专业会计都没有请。
可是,代理公司的职责是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,主要是针对税务局的,他们做账依据的是发票。公司提供一张发票,代理公司就做一笔账。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,像自己的工厂这类成本无法提供发票,就被遗漏在报表之外了。
最终可想而知,代理公司提交的报表十分漂亮,表面上我们看到了25%的利润率,但实际上,他一直在经营一家亏损的企业,花自己的钱免费为别人打工。
第二、成本核算失误。
当我们对他的产品结构进行梳理时,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:这家公司80%的收入都来源于一款核心产品,而这款产品之所以成为市场热捧的金牌产品,主要是因为这款产品的真实成本在1毛钱左右,而这家企业却以8分钱的价格对外出售。换句话说,老板一直在亏本经营,却浑然不觉。他发现这个产品好卖,就要求销售人员大力推广,要求工厂大量生产,最终的后果就是:他做得越多,亏得越多。
为什么?
因为他在核算这个产品的利润时,很多成本,比如机器折旧费用、间接人工成本,都被他直接忽略掉了。
犯了这两个致命的错误,这位老总怎么可能会拿到一份真正反映企业利润的报表?没有数据,也就让这位老板稀里糊涂地为市场白白打了3年工。
在中国的成长型企业中,老总和管理层不重视财务这是一个共性缺陷。很多管理者以为,财务是个专业活,让财务总监负责就行了。殊不知,财务是经营企业的必备素质。如果看不懂数字,拿不到正确的数字,就会像案例中的老总一样,成为企业经营中的“聋哑瞎”,没有办法检查到企业经营是否健康?是否有的利润?到了发现问题的时候,企业的经营已经到了癌症晚期,利润尽失,现金流面临枯竭,根本无法挽回。
因此,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,必须要有数字思维,透过数字来管理企业!
但是,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没有数字思维,赚钱还是亏钱,很多老板都不得而知呢?问题主要出在3个方面:
第一, “三拍”企业家。
所谓“三拍”企业家,就是指那些做计划、做决策时“拍脑袋”,执行时“拍胸脯”,失败以后“拍屁股”走人的企业家。
这种 “三拍”企业家通常在思维上有一种误区——感性决策。他们做决策时往往凭感觉,这个产品卖得好,就要求销售人员向客户重点推荐这款产品;那个产品订单多,就根据所谓的“客户需求”盲目加大投入、扩大生产。殊不知,这个 “伪金牌”产品实质上并不为企业创造利润,甚至可能是亏本的,最终只是虚增营业额,导致企业卖得越多,亏得越多。
第二,业务和财务脱节。
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“三拍企业家”?根本原因在于——很多企业中,业务与财务之间是脱节的。
尤其是成长型中小型企业,他们对于财务的认识普遍停留在——财务就是记账的,是后勤部门,不像销售这种一线部门,可以直接创造利润,因此随便请个代理记账公司就行了,至于真实的账目,自己心中有底就可以了。
最典型的就是案例中的这位老总,他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,找到代理公司负责。可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,每个月最多在公司待一天甚至半天,你交给他一张发票,他就帮你做到报表中。没有发票的那些账目根本就无法体现在会计报表中,可事实是你的钱已经花出去了。所以,代理记账公司提交的会计报表跟企业真实的业务是脱节的,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务情况,出来的报表数据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公司业务的决策参考。
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:没有真实的财务数据,在制定营销策略、研发战略和资金投入上就是无的放矢,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产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,应该将渠道投入到哪些产品上,才能最大化撬动公司利润的增长。
因此,财务部门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成本部门,而是一个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我们带来更大价值的管理部门,它会提供决策最直接有力的数据。
拍脑袋做决策,就是因为没有发现那些可以做参考的决策依据,没有找到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对应关系,没有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数字。其实仔细想想,你就会发现,业务和财务必然是相通的。每销售一笔订单,花出去一笔钱,都记录在会计报表上,会导致企业损益表、资产负债表、现金流量表发生变动。任何企业的经营结果都体现在会计报表上,会计报表本身就是对经营结果的反映。所以我们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,必须以数字作为依据,能读懂数字背后的经营逻辑,读懂财务背后反映出来的真实的业务结构。
因此,培养数字思维,告别“三拍”企业家,关键是要搞清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——
企业都是靠业务驱动的。而任何一笔业务,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。在业务和财务数据之间,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。透过这些数字,可以对企业的业务运营进行诊断,找到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和缺陷。针对优势,我们可以放大,比如通过报表找到利润率高的产品,就可以加大对此类产品的营销、人力、渠道资源的投入,不断利用金牌产品的杠杆,推动利润增长。同样,针对产品存在的缺陷,我们可以及时进行调整,砍掉亏损的产品,减少运营上的损失,规避运营风险。
其实,对于老板和管理层来说,管理就是做决策。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。准确、科学的决策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,反之,错误的决策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。能否找准关键数字,并及时根据数字来调整自己的运营方向和业务结构,是衡量一个管理者决策水平高低的标准。
只有拥有数字思维的决策者,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。
第三,收入≠利润
除了上述问题,这个老总还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:他以为企业的收入就等于企业口袋里的利润。是不是企业收入越多,赚取的利润就越多呢?
不一定!
很多企业家就像案例中的那位老总,总以为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就是收入。误以为企业做得越来越大,产值做得越高,手下的人越来越多,生产线和厂房越来越多,就代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。其实不然,收入只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。企业要想做大做强,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去的第一只脚。
利润等于什么?
利润=收入-成本。
显然,收入只是决定利润的一个因素而已。做大收入的同时,要让企业的成本最小化,才能赚到充足的利润。利润率高了,手上的钱多了,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资本扩大再生产,最终让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,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。
这个循环的过程,就是企业运营的基本逻辑:
作为股东或者投资方,投入资产的目的是什么?
当然是希望这些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收入。但是,有了收入就是股东所要的吗?
不是的!我们还要控制好成本,才能保证丰厚的利润。
但是,利润是终点吗?
也不是!只有管理好营运资金,比如容易出问题的应收账款和存货,才能保证账上的利润是现金!只有现金流充足,才能回到原点——投入资产,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拓展渠道,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中,找到企业的明星产品,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,才能赚取更加丰厚的利润!
这个才是商业逻辑的本质,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:
第一步:投入资产,实现收入
第二步:控制成本,赚取利润
第三步:管理利润,创造现金
第四步:筹集资金,投入资产
只有不断地循环这4个步骤,企业才能持续经营、基业长青。
因此,一个股东投入资产,要的既不仅是收入,也不仅仅是利润,他的终极目标是现金流,这才是真正的“赚钱”。只有把这4个环节全部打通,走在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线上,才能真正不断做大做强。
而案例中的这位老总,就输在了第一步。一个只有收入,没有利润的企业,注定是一个亏损的企业,一个背离基本商业逻辑的企业。
所以,要想挽救这家企业,就必须让这位老板认识到3个要点:
第一,不能做“三拍”企业家,要有数字思维;
第二,要懂得用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做经营决策;
第三,收入不等于利润,没有利润的收入就是南辕北辙,收入越大,亏损越大。